1984年,全国各地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涞水县委、县政府为了发展县域经济,11月20日作出了《关于兴建涞水县农贸市场的决定》,并研究成立了市场建设领导小组,组长是县委副书记张克明,副组长是县政协副主席李浩。工商局是具体的承办单位。
县委书记刘俊生(后右二)、副书记高树春(后左二)与领导小组人员合影
关于选址。市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的方案是:建在县城的东北侧或县城的西侧。认为这两个地方,地势平坦,方便施工。他们向时任县委书记的刘俊生同志汇报后,刘俊生同志觉得这件事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,应该听听群众的意见。于是决定把方案公布于众,广泛征求群众意见。 
照片说明:县委书记刘俊生(右一)、副书记高树春(左一)陪同国家工商总局局长任中林(中)视察南壕沟市场建设工地
汇总群众的意见后,认为建在南壕沟最好。 第一,它在县城中心,群众购物方便;第二,这里是一条废弃的城壕,可以废地利用,节省土地。但也有问题,那就是壕沟要泻水,工程量大,施工难度大。经过权衡利弊,刘俊生拍板,还是按群众的意见办。决定建在南壕沟。他说,施工难度虽大,但一定要想办法克服,把这件事办好。 关于施工。在南壕沟建市场,首要任务是运土填沟。当时涞水经济困难,花钱租车运土是不可能的。怎么办? 涞水的优势是驻军多,而且军地关系好。于是,决定充分利用这个优势,向部队求援。刘俊生和领导小组的同志,亲自出马,向112师、工程兵、导弹部队等驻军,汇报情况,请求支援。各驻军部队首长表态,说这是军民共建市场,部队支援地方是应该的。建设中,各家部队共出动运土的军车达四、五十辆。为了不影响县城群众的生活,都是晚上施工,经过三、四个月的奋战,终于把沟填平了。 
照片说明:建设过程中,刘俊生(左一)看望建设指挥部人员并合影
关于市场命名。市场建成后,叫个什么名字呢? 这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。领导小组提出的名字大都比较时髦,什么“昌盛市场”、“繁荣市场”等等。刘俊生说,就叫“南壕沟”多好哇!当时有的同志说有点“土”,刘俊生说:一提到“南壕沟”,群众都知道是那儿,连农村来的老乡也知道。刘还说,北京的东单市场,西单市场、大栅栏市场,不仅北京人知道,全国全世界都驰名。大家听他一解释都同意了,于是请涞水的书法大家朱学武同志书写了“南壕沟”三个大字,镶嵌在市场两头的牌楼上。 1986年10月4日,“南壕沟”集贸市场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仪式,国家工商总局局长任中林同志亲自为市场开业剪彩,省地工商局的领导,省地新闻单位的同志,也光临指导,曾为建设市场付出辛勤劳动的驻军部队首长,河北农大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也前来助兴。 回想当初,一条灌木杂草丛生、乱倒垃圾、污水横流的臭水沟,如今变成了一条漂亮的商贸大街。大街全长360米,宽41米,总面积14760平方米。建起楼房419间,使用面积12167平方米,建永久简易售货棚1232平米,驻有工商企业204家。大街上人来人往,一片繁荣景象。“南壕沟”市场的兴建对活跃涞水城乡市场,搞活商品流通,繁荣涞水经济起到了重要地推动作用。 
照片说明:驻军部队首长在县委领导陪同下视察南壕沟市场
1989年9月20日,省委书记邢崇智,北京军区副政委陈培民,51034部队首长张美远,地委书记李炳良及全区驻军团以上干部和部分县市委书记共100余人视察了军民共建成果——“南壕沟”市场,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。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,当年的臭水沟变成了一条宽敞整洁繁荣的商贸大街,“南壕沟”商贸街的名字也随着县城街道的总体规划更名为“金源街”。这个名字也是县委、县政府在向社会公开征集后确定的。 我们不会忘记当时的决策者、参与者、施工者付出的辛劳,我们要把对他们的怀念、崇敬和祝福永远留在心中。 (作者:夏景源,根据刘俊生同志的回忆及相关资料整理)
|